新零售迷上了形象類IP 搭便車 還是打錯了車?
但是,品牌形象的老化是其不爭的事實。從大多數線下店鋪空間,到品牌自有的形象“良妹”(有趣的是,良妹的原型似乎就是良品鋪子的店員),多少都透著“年代感”。近年來植入《歡樂頌》等熱播影視劇、不斷更新代言人、升級店面,也反映了其自我調整的欲求。
尷尬的是,不論是零食,還是快消、鞋服、餐飲、生活服務,這些領域,本身就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做的就是新生代的生意,就是不創(chuàng)新不行、沒互動性不行、形象差不行。這就逼得這些行業(yè)的大佬們難以高枕無憂,必須持續(xù)地尋求突破。
而在這個過程中,形象類IP被委以重任,也成了香餑餑。
誠然,相比其他方式,形象類IP也確實對零售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比如:
1、商品內容化,可提升用戶有效決策:商品與IP結合后,和用戶的距離更近,帶內容、帶話題的商品,更能觸達年輕消費者的內心。
2、社交屬性帶來傳播裂變:IP的重要屬性就是自帶人群標簽,搭上IP的車,更容易找到強針對性的人群,這些人由于意見領袖效應、圈層效應、口碑效應,帶來的二次傳播是裂變式的。
3、提高銷售效率和轉換率:同樣,有IP加持,很大一部分人將縮短甚至直接跳過購買決策過程,直接掏腰包——IP本身的大熱,就說明愿意“為臉買單”的消費者大有人在。
所以,越來越多的“IP+”產物出現(xiàn),就不奇怪了。
遠有優(yōu)衣庫每年的IP聯(lián)乘系列UT紅炸天,漫威的超級英雄們幾乎占領了大眾消費全部品類,最近2年從韓國來的line friends因為更高企的價格和對合作品牌的高額授權費用,喜獲“搶錢天團”花名。
近有阿里影業(yè)剛簽下pok man,就聯(lián)合阿芙、AMH、得力等平臺內12個商家一齊推出系列衍生品。
不過這樣單純的IP植入越來越不靈驗,人人都在扎推關聯(lián)IP妄圖“搭車”原創(chuàng)卡通形象與故事,但除經典形象IP外,大部分都缺乏亮點,再次進入同質化的怪圈。這對零售業(yè)態(tài)和IP來說,又不得不去探索更多的組合形式,讓“IP+商業(yè)模式”誕生出更多可能。
二、虛擬中強勢的形象IP需要在現(xiàn)實中找到依靠
簡單的說,形象IP多產生于網絡、書籍、小說、動漫等,強在虛擬世界(或者說,“二次元”),具有極大的流量勢能,但弱在不同細分行業(yè)的實體經營,如何將形象類IP的流量優(yōu)勢轉化到線下,需要具有線下優(yōu)勢的零售品牌支持。
一方面,做實體店一直被視為重資產的投入,有的IP在初級階段過早或者過多開設實體店,投入產出比太低,或者有的IP走的就是小眾路線,不適合以這種方式走進大眾市場。典型例子就是line friends,其零售+咖啡結合的cafe store經過去年連開3家的火爆后,如今店內的消費轉化率已經越來越低。
相關新聞:
0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