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電商現狀:火熱但粗放
短期難盈利加速洗牌
“電商的發(fā)展就是遵循前期投入占領市場,、用規(guī)模換取未來生存空間的規(guī)律。目前仍處于市場培育期,,意味著大量的投入和不盈利將在一個時期內一直存在,。”李賀明認為,只有及早占領市場,,也才有機會在生鮮電商領域脫穎而出,。“前兩年,行業(yè)洗牌一直在進行,。到2015年,,隨著市場成熟,洗牌會加快,,有一批農產品的賣家特別是獨立B2C或會倒閉,。”陳亮分析稱,。
同時,各路資本在進軍農業(yè)這一領域,,也會加速行業(yè)優(yōu)勝劣汰,。陳亮認為,農產品電商平臺也呈“金字塔”式分布,,盈利較多的居塔尖,,總體是“微盈利”。
由于自身特性,,本地化也被視為是農產品電商的一大問題,。“去年我們的銷售奔著一千萬元,這在成都已算是規(guī)模較大的,。”李軍介紹,,公司客戶群體主要在成都及鄰近的重慶,外地占比不到20%,。
由于產業(yè)鏈長,,且對冷鏈物流等系統要求極高,實際上,,農產品電商在業(yè)內難現寡頭,。“農產品大多還是區(qū)域化的銷售,因為運輸半徑,,集中在本地或就近城市市場,。”一位地方政府人士亦認為。
2015年的春節(jié)剛剛過去,,李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正在想平臺未來如何運行,“想運營模式,,想清楚了再出發(fā)”,。根據初步規(guī)劃,他想讓公司現有兩個品牌獨立運作,,分別定位不同客群,。
“草莽時代”還體現在線上農產品定價的隨意性。前述快遞企業(yè)生鮮電商人士坦言,,“農產品電商目前的問題還有定價偏高,,消費群體比較少,普通消費者接受不了,。”
“涉農電商最關鍵的,,是以適當的組織形式,把零散的生產關系和農戶生產組織起來,形成一定生產規(guī)模,,讓農產品的質量有保證,,且形成一定品牌。”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認為,,涉農電商目前最大短板在生產環(huán)節(jié),,受國內農業(yè)分散化所限。
深入調研江蘇沙集,、浙江遂昌等國內著名電商縣區(qū)之后,,劉文奎思索著如何將經驗運用到中西部的扶貧工作中。去年,,中國扶貧基金會在四川雅安進行了“電商扶貧”試點,。針對農業(yè)電商的一些問題,日前,,《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劉文奎,。
“涉農電商不能一哄而上”
NBD:全國多地都在提“電商扶貧”,您如何看待它的興起,,過程中又面臨哪些主要問題,?
劉文奎:我們在雅安做了兩次嘗試。實際效果超出了預期,。電商扶貧或者說涉農電商,,有著很大的發(fā)展機遇,但做好這件事,,須得按照經濟規(guī)律,,看好了再去做,不能一哄而上,。比如,,我們討論第一階段哪些產品適合放在電商平臺上銷售,那些質量重,、價值低的產品,,就不適合。
對于各地來說,,一哄而上做電商,,(做得不好)容易損害地區(qū)品牌,未來難以恢復,。
NBD:農業(yè)電商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劉文奎:要解決幾個問題,第一是產品質量,。由于以往農戶都是分散生產,以家庭為單位,難以實現產品的質量控制,、標準化等,。未來如何做到農戶生產的規(guī)模化,、組織建立完整有效的質量控制流程,,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這樣解決了生產端的問題,,既保障品質,,又能形成規(guī)模。然后,,外部應由政府建立監(jiān)測質量體系,。內外結合,產品問題就得到解決,。
相關新聞:
0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