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為何難以盈利 主要原因揭秘
在新零售的熱潮下,,因為“冷鏈”制約而一直發(fā)育不良的生鮮業(yè)態(tài),,成為各大商超和電商的核心競爭板塊之一,。
相較于服裝、日化等品類,,生鮮商品的周轉(zhuǎn)速度、剛需性更強。十多年前,在華發(fā)展勢頭不錯的家樂福試水生鮮業(yè)務——冠軍超市,,近3000平方米的超市內(nèi)所售商品有90%是蔬菜、水果,、肉類等生鮮食品,其甚至計劃在華開40~50家類似門店,,并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但冠軍超市最終因陷入巨額虧損而退場。
實體店需要租金,、人工成本等,,而電商則相對節(jié)省了很多實體運作成本。盒馬鮮生,、家樂寶,、易果生鮮等一批生鮮電商品牌紛紛涌現(xiàn)。
不過,,生鮮電商所需要面對的困難或許比實體店還要多,。
首先,生鮮產(chǎn)品都會面臨高貨損率問題,。不論是果蔬還是海鮮,、肉類,這些商品的保鮮期都非常有限,,這就要求商家具有強大的銷售能力去快速周轉(zhuǎn)貨品,,然而這很難控制。而且,,在保存,、庫存管理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損耗,這些都需要商家承擔,。
曾有業(yè)者透露,,禽蛋類、果蔬類和肉類生鮮商品的貨損率從3%~10%不等,,非生鮮類產(chǎn)品的貨損率遠低于這個比例,,有些僅千分之幾的貨損率。 我們粗略估算一下,,如果是進貨價2元/斤的蔬菜,,在新鮮時可以賣2.5元/斤,一旦不新鮮甚至出現(xiàn)部分爛葉則可能只能賣2.1元/斤了,再滯銷則連成本價2元/斤也賣不到,,進入虧損狀態(tài),。
為了保證新鮮度、減少貨損,,對生鮮電商的設備和冷鏈物流要求很高,,這也成為第二個困惑業(yè)者的難題——如何控制硬件和物流成本。無論是后臺儲藏倉庫的制冷還是全程配送的冷鏈,,生鮮商品要比非生鮮商品的保存成本高很多,。
為了攬客,各大生鮮電商平臺大多采取免費送貨模式或達到一定消費金額即免運費的策略,。生鮮產(chǎn)品的特征要求企業(yè)在幾個小時內(nèi)將商品送到買家手中,,這就需要家樂寶等業(yè)者自建冷鏈儲備、冷鏈物流車輛及人員等重資產(chǎn)模式運行,。
然而,,也有業(yè)者不懼順豐嘿客、天天果園等同行倒下,,大膽突進,。繼接盤美味七七后,上海生鮮電商家樂寶今年3月又接盤菜到啦,,今年家樂寶要再購買1000輛冷鏈車,,增招2000名員工。
第三,,生鮮產(chǎn)品與服飾,、日用品不同,很多消費者還是習慣到門店自選新鮮商品,,實體店的競爭力也不容小覷,。
在線上線下融合的當下,類似盒馬鮮生這類商家也并非完全做純電商,,其也開始在上海,、寧波、北京有自己的展示門店,,增加客戶體驗感,,與實體店爭奪客源。除了在上海的7家門店和寧波的1家門店,,盒馬鮮生即將在北京布局實體店,。
第四大困難則是O2O的線上線下打通,這需要強大的后臺體系,,比如實時更新的庫存情況,、出貨情況和配送記錄等,,如果線上生鮮和實體店依舊不打通,大家各自為政地管理著各自的庫存和配送,,那么生鮮電商的O2O合作則形同虛設,。這需要克服技術上的困難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挑戰(zhàn)。
不要小看“打通后臺”這簡單的幾個字,,其背后的技術系統(tǒng)建設,、數(shù)據(jù)掌握、執(zhí)行力以及理念融合等都非常困難和復雜,,目前很多生鮮電商并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O2O后臺體系打通,,而盒馬鮮生雖然做到了線上訂單和實體門店打通運作的技術,但是開發(fā)這樣一套體系所耗的成本亦是巨大的,。 上述幾方面是讓生鮮電商們感到困擾的主要問題,,也成為這類商家難以盈利的主因。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有4000多家涉及生鮮業(yè)務的電商公司,然而超過90%都處于虧損狀態(tài),,要改變生鮮電商的困局,,或許任重而道遠。
相關新聞:
0條評論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