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城配市場,誰是下一個順豐?
二十年過去了,曾經隨著電商呈指數級增長的快遞業(yè)正在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期。
在“更小”的同城配送戰(zhàn)場,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涌入,并即將誕生城配領域的“順豐與四通一達”。
更重要的是,同城配送市場的崛起,正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用戶通過美團或餓了么點餐,在京東到家買日常用品和藥,在盒馬鮮生或每日優(yōu)鮮上訂生鮮食材,用58到家請鐘點工上門打掃衛(wèi)生。
用戶的耐心越來越少,不愿忍受網購之后還要等3-5天的煎熬,更愿意選擇即時達,于是每天見到的不再是騎著電動三輪車挨家挨戶送快遞的小哥,而是穿著黃的、藍的、橙的等各色工服的風風火火配送員。
也就是說,電商正在向新零售過渡,而背后支撐商流的物流江湖也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遷。
一、O2O廢墟中“復活”的同城配送
2013年6月8日,蘇寧迫于京東的威脅,正式開啟了線上線下同價時代,而這一舉動無意間拉開了O2O創(chuàng)業(yè)大潮的序幕。
自此之后,O2O創(chuàng)業(yè)之風驟起,刮到2014年已呈鼎沸之勢。其間大量上門服務應運而生,上門送餐、上門按摩、上門美甲、上門洗車甚至還有上門遛狗。
只是這種“線上下單,線下消費”的思路在燒了不少錢進去后,除了外賣和打車這兩件事被證明正確外,其它創(chuàng)業(yè)項目一律撲街。
到了2015年,O2O基本爛大街,投資人1毛錢都不再愿意往O2O項目上投。
大多數O2O涼了,用戶卻培養(yǎng)了移動支付的消費習慣,轉化出即時送達的新需求,積累了各種線下數據,孕育出了各種城配平臺等基礎設施。
最終在O2O的廢墟之上,新零售成長起來了。
在新零售的邏輯里,缺流量的不再是線下,需要的也不再是簡單的導流。而是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指導下,配合各種配送手段實現同城半小時生活圈。
所以2017年的雙十一,天貓和京東的增速均有所下滑,反而是一直處于落后狀態(tài)的蘇寧易購,憑借著線上線下融合的先天優(yōu)勢,實現了163%的增速,市場份額直接漲了一倍。
更不用提阿里、騰訊和京東投資的一大堆線下零售業(yè)態(tài),在踐行新零售的戰(zhàn)略后都實現了線上訂單的成倍增長。
新零售市場的崛起讓各種配送平臺也都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原來的一畝三分地越來越無法束縛住各路玩家,每一個城配參與者都動了逐鹿新零售的念頭,希望成為這個時代的“順豐或四通一達”。
二、伺機而動的城配玩家
入場的玩家們各有所長,分別在不同的領域深度耕耘,整體上主要分兩大方向:“倉到店”和“店到家”。
“目前城配各個領域內的平臺還只專注于自己擅長的業(yè)務,是一個個要素型的服務商。”云鳥配送CEO韓毅解釋道。
比如云鳥配送專注于同城的供應鏈配送,服務于各種大B型的連鎖企業(yè)或物流企業(yè)等,是貨物“倉到店”或“集散中心到快遞站點”的配送。
由于新零售對供應鏈和物流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專注于供應鏈配送的城配平臺紛紛迎來了新的機會。
與此同時,用戶對發(fā)貨速度也越來越苛刻,尤其是在生鮮、藥品等品類,即時達幾乎成了標配,過去的快遞模式已經完全無法滿足,即使是順豐,同城內的快遞也得隔天才能送達,根本無法實現“半小時生活圈”的新零售訴求。
以閃送、UU跑腿為代表的專人直送模式,和達達、點我達為代表的三公里商圈配送模式,應運而生。
城配各路玩家的底層邏輯都是“智能調度+運力眾包”,用眾包應對需求的不確定性難題,用智能調度應對供需匹配難題。
除此之外,對于大件物品的配送,過去往往靠趴活的個體司機來解決,但現在可以通過網約車來解決。這里打的不是滴滴,而是貨拉拉、58速運(現已合并快狗速運并更名快狗打車)為代表的貨運網約車。
至此,從供應鏈到終端配送,從小件到大件,同城范圍內都已經出現了相應的配送服務提供商。它們在電商時代對應的,便是順豐、“四通一達”、德邦等。
三、巨頭修羅場
電商的繁榮曾帶動了快遞業(yè)的多頭混戰(zhàn),時至如今新零售的崛起讓同樣的邏輯在同城配送領域再次上演。
這場混戰(zhàn)里,既有創(chuàng)業(yè)新貴異軍突起,也有老牌快遞巨頭蓄勢以待,更有上游的平臺巨頭等著收割勝利成果。
京東在自己的產業(yè)延長線上創(chuàng)立了京東到家,延續(xù)了零售為主的思路,主要提供商超、生鮮、藥品、蛋糕、鮮花等商品的外賣式服務。
58在自己的產業(yè)延長線上創(chuàng)立了58到家,延續(xù)了服務為主的思路,主要提供搬家、保潔、維修、安裝等貨運或上門服務。
為了保證運力端的把控力,58到家創(chuàng)立了58速運,京東到家收購了專注B端即時配送的達達,并多次引入沃爾瑪的投資,以幫助達達覆蓋更廣泛的線下業(yè)態(tài)。
京東的老對手阿里,則果斷出手投資了達達的對手點我達,并隨后引入了餓了么、圓通速遞、菜鳥網絡等投資方,以幫助點我達拓展上下游資源。
巨頭之外,貨拉拉、云鳥配送、閃送、UU跑腿等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在保持獨立發(fā)展的同時也在試圖構建局部的小生態(tài)。
比如貨拉拉已經開始和宜家等線下非常成功的企業(yè)嘗試性的展開合作,以綁定更多的上游;UU跑腿則開創(chuàng)了小程序開店工具和生鮮O2O品牌,以圖建立自己掌控的上游。
而順豐這個快遞業(yè)的巨頭也敏銳感受到了城配的威脅,并于最近創(chuàng)立了新品牌“順豐同城急送”。
順豐同城急送并沒有沿用順豐原有的業(yè)務架構,而是直接按同城即時配送的模式,完全另創(chuàng)了一個新團隊。但限于早期的資源劣勢,順豐同城急送并沒有采取運力眾包的常規(guī)做法,而是像順豐一樣采取全職配送員模式。
垂直型企業(yè)在戰(zhàn)場廝殺,菜鳥網絡這個綜合型的物流服務提供商也加入了混戰(zhàn)。
菜鳥的邏輯用一句話總結便是“橫向整合”:資本與技術密集的“網”和“倉”采用自營模式,勞動密集型的“配”則采取合作模式。
目前點我達和58速運都已出現在菜鳥的投資名單上。
同城配送和新零售一樣,目前僅僅是一二線城市的硝煙,更下線的城市雖然也有城配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但目前仍處于各自為政的初級發(fā)展階段,且主要以外賣配送為主業(yè)。
四、即將誕生物流新巨頭
漸成圍獵之勢的城配領域,雖然平臺巨頭和物流巨頭都在布局,但其中依然有獨立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不斷冒頭,成為獨角獸的企業(yè)也不在少數。
近一年以來,達達、點我達、貨拉拉、58速運、快狗速運、閃送、UU跑腿、唯捷城配等均完成了億級人民幣到億級美元的融資。
其中2B起家的平臺多已被巨頭或投資或并購,比如達達并入了京東到家,點我達被阿里納入麾下,58速運與快狗速運合并成為了58到家的重要資產。
而2C起家的平臺,雖然游離于巨頭勢力范圍之外,卻最有可能產生新巨頭。
這樣的判斷從順豐的成功中可以找到邏輯。
當年“四通一達”憑借著淘系電商的B端訂單迅速崛起,但由于缺乏自生流量,“四通一達”沒什么定價權,毛利微薄,且對電商訂單的依賴性極強。
而順豐從一開始就以服務C端用戶的急件為主,需求隨機起量慢,不利于平臺建立競爭壁壘。但順豐卻積累了用戶口碑,并建立了業(yè)內最高效的快遞網絡。最終,快遞業(yè)只有順豐有品牌溢價,很多C端用戶網購時為了追求時效,會主動要求商家發(fā)順豐。
所以順豐在行業(yè)里的訂單量雖然不是排第一,但營收和毛利卻遙遙領先,成為了獨立于電商巨頭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四通一達”則或多或少都已被阿里或菜鳥投資。
同樣在城配領域,據2C起家的貨拉拉、閃送、UU跑腿等平臺負責人稱,他們很多的B端訂單,也都是客戶反向要求商家用其發(fā)貨而產生的,和當年的順豐一樣。
因此有理由相信,萬億市場規(guī)模的城配領域,有可能出現順豐一樣獨立發(fā)展的新物流巨頭。
而被巨頭投資的城配平臺,目前已經獲得了更多的訂單和大額的融資,其離百億元估值也已經不遠,和“四通一達”等物流巨頭的市值差距正在進一步縮小。
城配領域出現新物流巨頭,將是個大概率事情。
相關新聞:
0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