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50億打水漂,做個電商咋就這么難?
萬達的辦事流程比較像政府機構,一個事情走上十幾天并不算新聞。龔義濤表示,在萬達,通常先是用PPT的模式向領導請示匯報,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領導批準才能做。可是互聯網企業(yè)出身的人沒有這個習慣,我們的思維是發(fā)散型,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而公司的管理上,互聯網企業(yè)是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極少有類似行政命令的情況。
一個自然的問題,號稱不差錢的萬達,為何無法留住人才?事實上,了解萬達的房產媒體都清楚,高離職率一直是萬達集團的特色,而這種高流動率則是萬達企業(yè)文化的縮影。
萬達做電商,本身就是局限
萬達想通過萬達廣場做電商,本身就很難。萬達前員工曾寫道三點原因分析萬達電商為什么難做:
1、 商戶的流動性。萬達廣場的商家流動性很強。租期過后,整個廣場就會考慮品牌招商的升級,現在的商家可能就會被別的品牌替代。
2、 商戶經營狀態(tài)的無關性。不提萬達電影院和大歌星這些其獨立運營的系統,萬達廣場大商業(yè)業(yè)態(tài)中,除了萬達百貨在眾多商家中實現了聯營,其他中小商家在廣場還處于獨立的運營狀態(tài)。
3、消費者的局限性。對于一個傳統的商業(yè)廣場來說,其覆蓋的商業(yè)半徑也僅僅是5~10公里之間,同時像這樣的商業(yè)廣場也基本上比比皆是,消費者對距離、喜好等等可能有更多的選擇權。
正如阿里巴巴創(chuàng)始人所說“坦克插上翅膀也飛不了天”。固然,由王健林領銜的萬達這樣的大企業(yè)在未涉入電商之前貿然進軍電商,失敗是避免不了的。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阿里的輝煌,越不知道阿里在輝煌之前,其創(chuàng)始人經歷了多少磨難,嘗到了多少苦頭,遇到了多少失敗。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yè)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艱辛。
相關新聞:
0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