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通航空頻開國際航線的背后
近日,圓通接連開通多條國際航線,給人以發(fā)展迅猛的印象。但或許,事情的發(fā)展“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
圓通航空的國際航線:
9月5日,一架波音757-200F全貨機從長沙黃花國際機場騰空而起,飛往孟加拉國首都達卡。圓通航空開通首條南亞航線“長沙—達卡”定期往返貨運航線首航。
9月11日,圓通航空第三條國際貨運航線——“鄭州-東京”航線完成首航。
9月21日,圓通航空一架B757-200F全貨機從長沙黃花國際機場起飛,并在3個多小時之后飛抵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這是圓通航空開通的第四條國際貨航線路。
據稱,圓通航空接下來還將有新的國際貨航線路開通。
圓通航空發(fā)力國際航線,是大力服務“一帶一路”海外項目及跨境電商業(yè)務的有效舉措,是落實中國企業(yè)走出去、奮力開拓國際市場的勇敢之舉,也是應對去年以來順豐航空大力在國際貨航線路“圈地”的競爭之舉。截至目前,順豐航空國際通航城市已增長至13個。
但對于目前只有12架貨運飛機的圓通航空,將“重兵”投入到海外市場,也引發(fā)筆者深層次的思索。
其一,反映出圓通航空在國內市場的表現并不給力。
貨運專機是為運送較高價值的貨運而生的。做電商快遞起家的圓通,決心買飛機并發(fā)展自有航空,本意是跳出低價競爭怪圈,進入高端快遞市場。
但其近年來在國內市場的表現并不能讓人滿意。媒體曾報道,早期圓通曾采用普通快件“填倉”,讓時效產品與普通產品一起裝上飛機以抵消飛機的成本,也就是“先裝滿了再說”。但即便如此,也并沒有體現出期待中的效果。筆者注意到,媒體在報道《圓通航空開通首條國際貨運航線》中,提到相關背景:“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間,圓通航空在天津裝卸貨量達到4500余噸。因時刻、運力等原因,2018年夏秋航季圓通航空航班處于停飛狀態(tài),機場方面表示,將積極協(xié)助解決時刻問題,爭取圓通航空在津投放運力,恢復并新增貨運定期航班。”
其二,反映出圓通航空要盡快“轉換賽道”、產出效益的壓力。
飛機到了,必然要讓它飛起來,才能產生出效益。但飛機可不比小汽車,除了每次飛行數萬元的成本,還得支付機場、貨站等一系列成本;如果停飛就會產生停機費、資產折等。面對國內市場開拓不力的局面,圓通自然將目光放在了收益相對高一些的國際市場,所以才有了頻頻開通國際航線的舉措。
那么,圓通應注意些什么?
其一,國際航線并非穩(wěn)賺不賠,要注意其中的風險。
國際航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穩(wěn)定的貨源,航線關門的情況時常發(fā)生。剛“走出去”的圓通航空應該注意到這方面的風險。
在航空貨運界,即便是做得不錯的阿聯酋航空,也多是借助于客機腹艙進行跨國貨物運輸。圓通航空目前開通的4條航線中,除了東京航線有較充足的貨量保障外,中國往返哈薩克斯坦、菲律賓、孟加拉國等國的航空進出口貨量并不算大,特別是返程的貨源更可能會有問題。據報道,圓通首航包機主要運輸哈薩克斯坦政府所需電子產品,用于建設阿斯塔納和阿拉木圖兩個城市政府信息化系統(tǒng),共9個班次,之后,圓通必須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尋找新的貨源。而達卡、馬尼拉等航線回程依靠當地出產的水產品,由于這類產品出產地多,存在較強的可被替代性。
其二,圓通在轉型期正需要其航空力量全力支撐。
今年初,圓通開啟二次創(chuàng)業(yè),布局ABCD四張網。其中B網是針對中高端商務客戶及個人推出的高頻配送服務體系,是其轉型的重中之中。但B網從2015年開始醞釀以來,一直建設緩慢。今年以來,圓通提出B網再發(fā)力。據官方介紹,截至上半年,B網“承諾達”服務已開通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南京、廣州等88個全國主要城市,實現華東、華北、華南、華中、西南、西北五大經濟板塊主要城市全覆蓋,并力爭年內將開通全國1017個縣市以上城市。
當此關鍵之時,圓通B網的“地面部隊”必然要得到空中力量的大力支持。依靠大量民航飛機的腹艙裝載能力,雖然可以基本支撐得起圓通B網當前的發(fā)展,但在保障“承諾達”服務的準時性有一定問題。同時,其無法應對大量快遞貨量的情況。因此,即便是自有航空的價格比民航飛機貨運價格要高很多,順豐、中國郵政EMS在重點線路開通之初,也要咬著牙、虧著本支撐業(yè)務發(fā)展。換言之,這必然有一個虧本賺吆喝的忍耐期,但一旦貨量上去了這個坎就翻過去了。
因此,圓通在布局海外航線的同時,還要注意把航空力量重心放在支撐國內B網快遞發(fā)展攻堅上,放在支撐企業(yè)戰(zhàn)略的達成上和支撐企業(yè)轉型發(fā)展上。
相關新聞:
0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