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來拯救你,農產品生鮮電商?
最近生鮮電商死亡率節(jié)節(jié)攀升,到底是什么讓這個藍海行業(yè)頻頻受挫?
一、價格
5月的時候有位白領小姑涼在生鮮平臺150塊錢購買了5斤荔枝,到貨后同事嘲笑說道:外面水果攤才15塊1斤。
電腦屏幕前看不到摸不著,生鮮不比其他,不滿意還能退貨,很多人都會有畏懼心理,網上購買生鮮的人除了一腔熱血圖個方便剩下的也只有吃虧了。
生鮮平臺的互聯網公司推廣、維護、以及生鮮特殊的存儲成本會比平常水果店高出幾倍,這樣一來生鮮的價格也會提升。
二、物流
大部分人都會認為生鮮的冷鏈物流成本會非常的高,其實不然,很多生鮮平臺都用著普通的物流體系,比如京東也就用的自己的物流,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冷鏈,而其他平臺大多也都是借助于順豐,所謂的冷鏈只是在包裝內加入冰塊降溫而已。
雖然成本不高,但是會讓人等待的同事途中也會有損耗,物流的時間會讓人更傾向于直接順便在水果店購買,畢竟現在城市的水果店遍地都是。
數據顯示,通過在網上購買水果的人確實越來越多,但他們的渠道卻不是來源于生鮮平臺而是各類的社群
公眾號的成本較低,生鮮的價格上也會隨之降低很多,通過一些活動會發(fā)現價格甚至讓水果店感到羞澀。而今年火出半邊天的小程序,讓成本幾乎接近與零,結合社群的渠道后是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工具。
現在每個小區(qū)都會有自己的社群,這讓微商們抓住了機會,價格往往都會低于周邊水果店,導致讓社群經濟開始逐步得到發(fā)展,讓各類生鮮平臺舉步維艱。
在線上社群經濟,線下各類門店的沖擊下,生鮮平臺今后必定會往B2B的模式發(fā)展,商家的渠道打通成了未來行業(yè)發(fā)展的關鍵
相關新聞:
0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