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分享】小米時代結束了,壞在不夠偏執(zhí)
支撐小米神話的另一大動力——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也面臨急轉直下的形勢,據(jù)一些外媒報道,投資機構們已經(jīng)考慮下調(diào)小米的估值,認為其2014年時450億美元的估值相對目前的經(jīng)營處境存在高估。
小米公司的估值從2010年開始到2014年,每年都成倍上漲——2010年為2.5億美元,2011年10億美元,2012年40億美元,2013年100億美元,2014年450億美元。不管真實的估值是多少,每年躥升的估值,以及高速增長的出貨量,不停為生態(tài)中的所有成員(供應商,開發(fā)者,用戶,資本,員工,政府,媒體等)注入興奮劑,這些又反過來推高其估值、銷量和生態(tài)影響力。
但就像不存在永動機一樣,也不存在永遠不要求兌現(xiàn)的預期。當人們面對小米讓人暫時失去理性的漂亮數(shù)字時,總是會忽略小米神話背后的環(huán)境因素——毫無疑問,中國世界第一的手機制造能力,以及谷歌在應用商店層面的培育,為小米模式的快速崛起提供了條件,而這些是所有公司都能分享的資源,同時中國智能手機的雪崩式增長(幾乎與小米的誕生同步,2012年增長135%,2013年增長50%,2014年增長31%),又為其提供了動力。
但進入2015年,增長的發(fā)動力突然熄火,全年中國手機出貨量僅增長了2.5%,遠低于全球10%的增長率,而不幸的是,小米的銷量過于依賴中國市場,不像華為那樣全球化程度較高。但僅這點仍不足以讓小米神話破滅,同樣立足中國市場的OPPO和VIVO的成功證明了這點。
小米的三大失誤:市場切換不成功,錯失產(chǎn)業(yè)鏈布局良機,以及不夠偏執(zhí)。
失誤一:用戶從發(fā)燒友群體向大眾群體切換時,過于依賴價格一種競爭維度,忽視了品質(zhì)和個性化維度。
早在2012年,尹生(微信公號jia-zhi-xian)曾經(jīng)在福布斯中文網(wǎng)撰文《40億美元估值的瘋狂:小米可能步凡客后塵》,在該文中我曾提到小米必須面臨的一個戰(zhàn)略切換,即從早期的發(fā)燒友市場向大眾市場切換:
到目前為止,它主要的用戶都是那些技術發(fā)燒友,對他們而言,小米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它不是蘋果,以及它提供的讓它們參與到小米進化過程中的機會,即便小米的產(chǎn)品和服務有點瑕疵,他們也有較高的容忍度。但要達到1億部的銷量,小米必須爭取更多的對技術沒有任何興趣、只對價格、品牌和性價比感興趣的大眾用戶,而他們可是眼里揉不得半點沙子的。
很不幸,小米采取了更為簡單的方式來完成這種切換——直接瞄準1000元以下市場的紅米。在市場處于高速增長期,用戶還是以首次從功能機向智能機切換為主時,這種模式還來了虛假的繁榮——降低了用戶使用的門檻,教育了市場。
相關新聞:
0條評論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