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物流之戰(zhàn)”最后一公里有多遠?
最后一公里,電子商務交易中用戶體驗的最后一環(huán),也是整個交易流程中存在最多不確定因素的那一部分。隨著在線購物方式日益便利,支付手段多元化,“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收貨體驗越來越成為影響用戶購物體驗的重要因素。
作為電子商務的種類之一,水產生鮮電商因水產品需求的“復雜性”,使得“最后一公里”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而在這場“物流之戰(zhàn)”中,參與者不只是電商平臺,新型創(chuàng)業(yè)公司和傳統(tǒng)企業(yè)都開始從中尋覓機會,這讓水產品“最后一公里”的未來充滿了多樣性與創(chuàng)造性。
“滴滴打魚” 牛刀小試
對于都市一族來說,滴滴打車如今已成為了再熟悉不過的一種出行方式,手指一動,出行變得輕松又實惠。但你是否想象得到,有一天,購買水產品也能像滴滴打車一樣,新鮮又方便?近期,在深圳就有一家企業(yè),利用打車軟件開啟了一種鮮活水產品的銷售新模式,使早上從魚塘打撈的魚,中午就能送達客戶手里,解決了水產品“最后一公里”的運輸難題。
“現在都在提‘互聯網+’,我用過滴滴打車好多次,覺得很方便,就想到我們的魚能不能也搭乘‘滴滴’順風車,送到有需求的客戶手中。” 深圳深水網箱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會明介紹,利用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功能,公司員工先是在公司及個人微信上發(fā)布公司“滴滴打魚”的銷售信息。微信用戶可以通過該公司的微信平臺下單,并在下單中注明購買需求,包括魚的品種、重量、尾數、送達的時間等。下單后,直接利用微信轉賬進行支付。
馮會明透露,前幾天一名客戶在微信上下單,因為中秋節(jié)公司要舉辦晚會,需要準備鮮魚,要求中秋節(jié)前一天下午一定要送到。根據客戶的需求,公司可以提前預約“滴滴”順風車,籌備捕撈事宜,準備好泡沫包裝箱、冰袋、冰塊等,中秋節(jié)前一天早上8點進行打撈,按照客戶要求的規(guī)格選好魚并包裝好,“滴滴”順風車到達后,接上包裝好的魚就可以送往客戶指定地點,大概一兩個小時客戶就能收到這鮮活的“定制水產品”。
“這樣購魚非常新鮮,而且省去了中間環(huán)節(jié),價格比超市更劃算,1-2小時送到客戶手里時還是活魚,烹煮后口感依然很好。”馮會明說,目前這種售魚模式還處于試點階段,平均每天大概有五六個客戶通過“滴滴打魚”下單買魚,配送的區(qū)域范圍也僅限深圳地區(qū)。“下一步準備擴大到廣州及珠三角其它城市,如果條件成熟,將來還會考慮開設網站。”
今年是馮會明的公司涉足養(yǎng)殖的第一年,養(yǎng)殖也并非公司的主要盈利點,但是對于如何銷售的問題,馮會明顯然經過了一番認真思考。“一個行業(yè)想要改變,必須要有其它行業(yè)跨界參與進來。”馮會明認為,在水產品銷售過程中,“最后一公里”的冷鏈配送是最大的難題。借助“滴滴”順風車覆蓋全城的便利,可以直接將水產品送到客戶手里,既破解了水產電商“最后一公里”的冷鏈運輸瓶頸,又保證了水產品的新鮮度和口感。
相關新聞:
0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