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菜鳥沒有終點

菜鳥成立的時候,,馬云說,,這是一個理想主義項目。七年過去,菜鳥估值超過兩千億,,跨境包裹量挺進全球四大國際快遞網。無論馬云,,還是張勇都反復講,,菜鳥不做物流、快遞公司,,技術是菜鳥的核心,,菜鳥要做快遞公司想做而不能做的事。
菜鳥成立的時候,,馬云說,,這是一個理想主義項目,不是一年兩年做出來,,而是準備花十年時間,。甚至,馬云站在臺上講的時候,,董事會對菜鳥是“什么產品,、方向怎么樣、模式怎么樣,,一直爭論不休,。”
馬云確定的是,這是一個有關基礎設施的項目,。
七年過去,,外界給菜鳥的估值超過兩千億。同時,,行業(yè)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菜鳥每天的國際包裹運輸量,超過美國聯(lián)邦快遞和德國DHL,,逼近全球最大的快遞公司UPS的規(guī)模,,成為全球四大國際快遞網絡之一,。
“今天當所有物流要素被充分數(shù)字化以后,我們就有可能性對部分局部乃至全局物流要素進行重構,,這個重構正在菜鳥網絡推進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發(fā)生,。”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首席執(zhí)行官張勇說,。
從電子面單,、菜鳥裹裹,到倉庫機器人,、物流場站的智能天眼,,菜鳥一直試圖用技術與創(chuàng)新推動物流行業(yè)數(shù)字化與智能化。菜鳥總裁萬霖稱,,對于菜鳥來說,,把IoT 技術看作是整個物流數(shù)字化中間的一個核心的技術突破和手段。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在張勇看來,數(shù)字化是高度不確定的經濟發(fā)展狀況下最大的確定性,,菜鳥會繼續(xù)加速數(shù)字化,,幫助整個物流行業(yè)走向數(shù)字化。
打通“任督二脈”
菜鳥成立的第二年,,也就是2014年,,幾個菜鳥小二的一場討論,最終在中國快遞行業(yè)引發(fā)一場變革,。
當時,,菜鳥正摸索如何做平臺,用技術與數(shù)據(jù)打通相關環(huán)節(jié),,提升整體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有菜鳥小二提到,,很多商家發(fā)牢騷,,發(fā)貨太麻煩,各家快遞公司系統(tǒng)不同,、互不相通,,要分別連接多臺針式打印機,費時費力,。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最后討論的結果是:如果阿里做一個系統(tǒng),一邊連接幾百萬商戶,一邊連接各快遞公司,,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降低成本,電子面單應該可以完成這個任務,。
事實上,,當時多家快遞已經嘗試使用電子面單,但并不順暢,。
此前,,中通快遞集團常務副總裁賴建法接受「藍洞商業(yè)」采訪時回憶,中通推過自己的電子面單,,進度緩慢不說,,內部還有不少反對意見,,認為存在風險,。中通CTO朱晶熙承認,當時中通內部兩種聲音相互對抗,,一種認為手寫快遞單早已成為用戶習慣,,不用更改,另一種認為電子面單代表未來,,是趨勢,。
更主要的問題是,沒有任何一方可以制定統(tǒng)一的標準,,即便有電子面單,,商家仍需面對混亂的ISV體系與服務商。于是菜鳥出面,,推動統(tǒng)一標準與流程的制定,、集中對接。
快遞公司口頭同意,,但遲遲沒有落地,。
快遞公司最擔心的是,統(tǒng)一電子面單主導權掌握在誰手里,,如果菜鳥集中發(fā)號施令,,會不會抽傭金,快遞公司會不會淪為“低端勞動力”,。后來,,時任菜鳥COO童文紅把通達公司老板約到杭州太極禪苑喝茶,才搞清癥結所在,。菜鳥保證只提供產品工具,,單號還是由快遞公司發(fā)。
疑慮打消后,中通董事長賴梅松親自拍板,,使用電子面單的商家每單補貼兩毛,。2015年,中通電子面單使用率不到10%,,第二年就超過90%,。賴建法認為,這個決定對中通搶占市場,、提升業(yè)務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菜鳥電子面單的意義不止于此,賴建法稱就像打通了物流的“任督二脈”,,自動分揀設備,、智能分單、智慧物流也因此發(fā)展起來,。原因很簡單,,電子面單統(tǒng)一了各種數(shù)據(jù)標準,后續(xù)流程被前置,,訂單生成時快遞路徑已規(guī)劃出來,,分揀與配送也可以提前安排。數(shù)字信息化也為中通之后的降本提效打下基礎,。
“沒有電子面單,,其他快遞覺得離順豐很遠,沒有辦法去挑戰(zhàn),,但現(xiàn)在中通電子面單率比順豐高出很多,,有了更多想象空間。”朱晶熙說,。
“電子面單是什么,?電子面單就是給每個包裹打上了一個身份證,打了一個身份證的編碼,,把一個包裹實物給數(shù)字化了,。”張勇如是描述。
中通試水之后,,電子面單快速在通達系快遞公司中被應用,。在菜鳥電子面單帶動下,中國快遞業(yè)進入數(shù)字化快車道,,全網實現(xiàn)大型分撥中心全自動化分揀,,智能分單應運而生,全網攬簽時效從平均4天提速到2.5天,。
菜鳥還不斷向外輸出技術能力,,比如與快遞,、物流公司合作的天眼項目,在分撥中心,、網點攝像頭基礎上,,利用邊緣計算、AI等技術,,自動識別卸車,、裝車作業(yè)是否正常進行,場站內堆積度是否飽和,,通道有沒有被堵塞,。
下一站“鏈接”
2015年,菜鳥推出裹裹項目,,C端用戶可以在線叫快遞,,一個重要功能是一鍵退換貨。菜鳥裹裹要求快遞員兩小時內必須上門取件,,一開始單量小,,快遞公司還得為此調整操作流程和規(guī)范,很多公司不愿意干,。
天天快遞是少數(shù)第一批接入裹裹的快遞公司,,業(yè)務效果不錯,。此后,,通達系快遞公司不再遲疑,甚至主動在全網發(fā)布通知,,要求快遞員在線下推廣裹裹,。
菜鳥裹裹提升了快遞公司的服務,同時也幫助快遞站點和快遞員提升了收入,。通達系快遞公司都是加盟模式,,菜鳥裹裹也成了這些公司新的業(yè)務增長點。
福州臺江區(qū)一家快遞的網點老板從業(yè)近10年,,同時經營著菜鳥驛站與菜鳥裹裹,。作為老板,他親自上陣,,用菜鳥裹裹上門取件,。在他看來,了解客戶需求的同時,,為快遞員做出了表率,,可以激勵大家更好地服務。
據(jù)菜鳥方面透露,,通過裹裹,,越來越多的快遞員成長為承包商、站點老板。
五六年前,,一位來自四川的北漂開始在海淀區(qū)做快遞員,,還背負著50萬元的債務。通過菜鳥裹裹,,如今他成為一家快遞公司中關村網點的負責人,,年收入超過百萬。
“裹裹現(xiàn)在完全是一個推進的業(yè)務,,要想把它用好,,業(yè)務員肯定要做地推。現(xiàn)在能用它去做散件市場,,單票價格比較高,,也可以考慮在中高端市場做一些事情。”賴建法說,。
此前,,申通快遞總裁陳向陽告訴「藍洞商業(yè)」,菜鳥裹裹推出時主要是針對退換貨,,這些來自C端的散單可以減輕市中心網點和社區(qū)網點的生存壓力,,這是逆向物流,未來有可能成為新的物流模式,。
本來,,打電話是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但對于快遞員,,有時可能就是無法承受之重,。
菜鳥在與快遞員溝通中遇到很多案例。比如,,一個快遞員很無奈,,一天要打兩百多個電話,甚至一聽到電話響就會煩躁,。另一個快遞員遇到的問題是,,自己送件挺快,跟客戶溝通也挺順暢,,但因為打電話花去太多時間,,會耽誤送快遞,一個月總是要吃上幾單投訴,。
菜鳥決定通過一款智能機器人產品幫助快遞員與快遞公司,。
當時,阿里很多技術團隊都參與了研發(fā),,包括菜鳥,、阿里小蜜,、阿里通信等部門的技術人員,2018年初,,菜鳥智能語音助手上線,,其背后是語音識別、全雙工語音交互,、對話引擎,、基礎類人能力等人工智能技術。
一開始,,也并不順利,,跟剛出生的小孩一樣,菜鳥智能語音助手也需要不斷學習與訓練,。比如,,如何交互更符合人的日常對話習慣,語音助手被多次打斷之后怎樣才能不陷入死循環(huán),。更復雜的一些問題包括,,識別方言,適應不同地區(qū)用戶習慣,,拿廣東地區(qū)來說,,更多用戶不愿接聽座機打來的電話。
目前,,菜鳥智能語音助手的語音識別準確率達到97%,。通常,快遞員在網點掃描拿走包裹時,,機器人在后臺會自動撥打用戶電話,,進行“派前電聯(lián)”,然后將用戶的選擇發(fā)送到快遞員的手持終端上,,送上門或者放到自提柜,快遞員省了不多時間,,效率也更高,。
“菜鳥”的姿態(tài)
菜鳥這個“理想主義實驗”開始之后,馬云沒有將其限定在國內,。
2016年3月,,馬云在博鰲亞洲論壇首次提出eWTP(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電子世界貿易平臺)概念,,為全球中小企業(yè)提供一切全球貿易的基礎設施,,實現(xiàn)“全球買、全球賣,、全球付,、全球運,、全球游”。后來,,馬云又積極推動,,eWTP被寫進杭州G20公報。
馬云要求由菜鳥建造的“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由兩部分組成:一張網絡是在國內,,要做到任一地方24小時必達,,把中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到5%以下;另外一張網絡是沿著一帶一路,,eWTP節(jié)點,,在全球范圍內實現(xiàn)72小時到達。
來自阿里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目前,,菜鳥與新加坡郵政、西班牙郵政,、馬士基,、日本運通、埃塞俄比亞航空等100多家國際合作伙伴一起提供跨境物流服務,,通過數(shù)智技術,,把不同國家的物流環(huán)節(jié)連接在一起,配送范圍可至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qū),,通過200多個跨境倉庫,,300多條跨境專線,每周50多架次包機,,把重點國家的物流時效從70天提升到了10天以內,。
此前,菜鳥國際總經理趙劍接受「藍洞商業(yè)」采訪時說,,這主要得益于菜鳥構建起的全球供應鏈網絡,、海外倉體系和全球包裹網絡三張大網。
比如,,吉隆坡商品通關的平均時長為36小時,,通過菜鳥的關務平臺,降低為線上操作0-3小時清關,,其中99.9%的線上申報包裹獲得秒級通關,。在比利時列日,一個歐洲中小型貨運機場因為與菜鳥eHub的合作,,貨運吞吐量進入歐洲前列,,成為貨量增長最快的歐洲機場之一。在泰國,,通過菜鳥冷鏈網絡,,金枕頭榴蓮從樹上采摘,,到進入中國的倉庫只需要120個小時。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阿里這張覆蓋全球的基礎設施網絡,,立即民用轉軍用,在國際航線大面積斷航,、國境封閉的情況下,,成為國際救援的大動脈。馬云在與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對話時透露,,為了向全球運輸上億件救援物資,,菜鳥動用了海外200多個倉,300多條航線,。
張勇曾表態(tài),,物流智能骨干網既不屬于阿里巴巴、也不屬于菜鳥,,而是屬于所有物流產業(yè)的從業(yè)者,,這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協(xié)同的,、充分融合的社會化大協(xié)同方式,,使得彼此能量聚合,爆發(fā)出更巨大的能量,。
阿里與菜鳥在其中的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注入數(shù)字化與智能化的因子,,因此菜鳥需要一直走在創(chuàng)新的路上。
正如萬霖所說,,新冠肺炎疫情與春節(jié)疊加,,因為高效而全面的數(shù)字化協(xié)同,物流網絡得以高效運轉,,但物流作為基礎設施其運轉能力的想象空間還很大,,產業(yè)鏈數(shù)字化之路任重道遠。
后疫情時代,,菜鳥將與行業(yè)從三方面加速物流數(shù)字化轉型:物流基礎設施作為新型“水電煤”,,如何24小時不間斷地運營。將生產供應鏈和消費供應鏈進行無縫鏈接,,基于大數(shù)據(jù),通過協(xié)同倉,、聯(lián)合預測,、預售、極速達等,,為品牌與工廠提供更新的服務,。同時,,進一步加快全球網絡建設,讓整個全球包裹網絡的履約時效提升一倍,。
菜鳥已經不是“菜鳥”,,但一直以“菜鳥”的姿態(tài)在物流行業(yè)趟路。
相關新聞:
- 無相關信息
0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