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不是農產品銷售救世主 品質是生命線
近來,微信朋友圈常被一則則電商火速幫滯銷農產品解難的帖子刷屏。細一想,時下互聯網與農業(yè)合作社的結合,也確乎在京郊刮起了流行風潮。就在幾天前,政府部門組織的“互聯網+農戶”交流會上,記者眼見著多家知名生鮮電商比著放“豪言壯語”:這個說年底前要和200家合作社聯手,那個說明年業(yè)務范圍輻射京津冀……發(fā)言的個個躊躇滿志,在座的農戶代表也都眉開眼笑。
在大家都為農產品“觸電”而“發(fā)燒”之時,記者倒認為該潑一瓢涼水,給農戶們提個醒:電商不是農產品銷售的“救世主”。
記者不是成心唱反調。多個助手幫咱賣東西,自然不是壞事,怕的是拐杖拄久了,連自己走路的本能都荒廢了,再也激發(fā)不出奔跑的潛力了。
這并非聳人聽聞。連日來,記者在郊區(qū)對最早一批投入電商懷抱的農村進行采訪時發(fā)現,他們應用的生產技術,在農業(yè)專家眼中,只是京郊中下水平,而他們的產品卻賣得風生水起,甚至被不少大企業(yè)相中,成了員工的“福利菜”。
“種得一般不怕,人家都能給你賣出去,而且還賣高價。邪門不你說?”說起這事,當地一位農戶簡直對電商視若神明。就在他身旁,大棚里掛著的黃板,已粘了滿滿一層害蟲,早該換了,可他始終看都不看一眼。這一幕,記者至今記憶猶新。
毋庸置疑,電商在銷售渠道上相比傳統手段,確實有著巨大優(yōu)勢,但它也僅僅是一個渠道,在溝通信息上幫了大忙。可問題是,農產品滯銷都該歸咎于信息不暢嗎?
顯然不是。你的品種是不是退化了,而丟掉了市場?你的種植模式是不是落后了,無法跟競爭者錯開上市時間?你的口味是不是陳舊了,被別人比下去了?這些都是農業(yè)合作社的掌門人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不主動作為對接市場,完全依賴電商,也許眼下可以高枕無憂,但等到電商的渠道價值發(fā)揮殆盡后,滯銷的危機照樣還會爆發(fā)。
如此說來,電商豈不成了農業(yè)合作社經營的“興奮劑”,短時有效,貽害長遠?記者認為,倒也不必這么悲觀。
“互聯網+”算是時下最流行的詞兒了。這個神奇的"+"后面,可以加上任何東西,大到金融資本小到包子火燒,包羅萬象。農業(yè)自然也不例外。
仔細分析起來,電商通過自己靈活、迅捷的渠道幫助銷售農產品,只發(fā)揮了“互聯網+”神力的一小部分。其實,在作物種植、后期維護、采收管理等方面,“互聯網+”還大有可為。
眼下,已經有了這方面的嘗試。比如,在延慶、昌平、大興等區(qū)縣,一種高科技的“農場云”正在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農業(yè)生產當中。通過收集、分析大數據,“農場云”能告訴生產者何時定植、除蟲,何時補水、追肥,還能通過分析市場波動,安排果實錯峰采收,樣樣都有助于農產品上市品質的提升。
無論什么時候,品質都是農產品的生命線。當互聯網、大數據的神力開始著力于此時,我們有理由相信,雙方真正雙贏的時代就要到來了。
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將來,囊括了我們每個人的口味偏好的大數據,將為農作物的育種、研發(fā)提供重要依據。那時,“互聯網+”便滲透至整個農業(yè)的源頭,從根本上革新了這個古老產業(yè)的基因,使它煥發(fā)新生,展現出迷人的生命力。
相關新聞:
0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