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形成萬億市場 仍有瓶頸亟待突破
導讀:配送成本高昂和非標準化問題這兩大瓶頸有待生鮮電商突破,。
近日,半成品生鮮電商“青年菜君”橫空出世,,其已獲梅花天使創(chuàng)始合伙人吳世春與九合創(chuàng)投創(chuàng)始合伙人王嘯千萬元A輪融資,。而今年以來,隨著生鮮電商的迅猛發(fā)展,,我買網,、美味七七、本來生活等已先后獲得PE/VC投資,。但是業(yè)內人士指出,,配送成本高昂和非標準化問題這兩大瓶頸有待生鮮電商突破。
掘金萬億元市場
8月1日,,中糧電商平臺我買網宣布完成B輪融資,,獲得IDG和賽富基金1億美元注資,這是IDG有史以來在電商投資中數額最大的一筆,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國內食品電商包括生鮮電商領域的融資之最,。據悉,,該筆資金由IDG資本領投,賽富基金繼去年7月A輪投資3700萬美元后再次追投1500萬美元,。
IDG對我買網的重磅投資無疑揭開生鮮電商廣闊市場的一角,,也再次引發(fā)市場對生鮮電商的廣泛關注。據統(tǒng)計,,我國生鮮市場規(guī)模近萬億元,,目前滲透率尚不足1%。而招商證券指出,,目前生鮮電商市場規(guī)模較小,,2013年垂直型電商銷售規(guī)模約12億元人民幣,綜合型與平臺型電商生鮮商品(蔬菜水果,、魚,、肉、蛋)銷售約45億元,,共計57億元,。預計到2018年,綜合性與平臺型電商能達到785億元的銷售額,,垂直型電商達到227億元的銷售額,。
IDG資本合伙人熊曉鴿認為,英國的生鮮電商Ocado目前比我買網大8倍,,但中國的發(fā)展空間大,,應該是Ocado的8倍。而且我買網首先發(fā)力,,隨著在資金到位,,供應鏈和物流冷鏈和用戶規(guī)模建立起后,將形成行業(yè)壁壘,。
實際上,,對上線電商感興趣的PE/VC并不只有IDG,近三年以來,,迅猛發(fā)展的生鮮電商早已吸引PE/VC紛紛投入其中,。據易觀智庫統(tǒng)計,2013年生鮮食品網購交易額達到57億元,,同比增速達到40.7%,,2010年至2013年復合平均增長率達到138.5%;從淘寶指數看,,生鮮搜索和成交額同比增長均超過100%,;預計未來5年生鮮電商行業(yè)增速超過100%,市場規(guī)模大約為1000億元,,占生鮮總銷售比例達到15%,。
在IDG投資我買網之前,亞馬遜早在今年5月16日在上海宣布以2000萬美元入股生鮮電商上海美味七七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亞馬遜表示,,未來美味七七將保持獨立運營,拓展上海地區(qū)以外的業(yè)務,。投資美味七七是為了穩(wěn)步擴大業(yè)務規(guī)模,。7月末,垂直生鮮電商本來生活宣稱一筆融資在今年1月已完成,,4月資金到位,。
“PE/VC紛紛加入無疑將使生鮮電商迎來快速發(fā)展期,特別是去年以來,,在PE/VC的推波助瀾下,,生鮮電商走上了又一輪的擴張期。”一位業(yè)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從2005年開始發(fā)展以來,,生鮮電商經歷了兩波熱潮。2005年易果生鮮成立,,開啟生鮮電商第一波熱潮,。此后,菜管家,、沱沱工社,、順豐優(yōu)選紛紛上線,隨著生鮮電商不斷發(fā)展,,供給逐漸超過市場真實需求,,從2012年開始,生鮮電商停止擴張,。進入2013年,,伴隨著一系列擴張和并購,包括順豐優(yōu)選,、沱沱工社的全國擴張和海博收購菜管家,,生鮮電商又迎來了第二波熱潮,并且這波熱潮一直持續(xù)至今,。
兩大瓶頸待突破
雖然快速增長且前景廣闊,,但不得不承認目前國內大多數生鮮電商仍處于虧損階段,而生鮮電商本身也有著種種困難需要克服,。
招商證券指出,,生鮮電商面臨的瓶頸主要包括兩方面。
一是配送成本高昂。生鮮產品從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主要經歷了干線運輸,、倉儲和宅配三個環(huán)節(jié),。綜合來看,在冷鏈外包的情況下,,冷藏商品的干線運輸與倉儲成本是常溫商品的4至5倍,,而宅配成本是1.3至1.5倍。生鮮電商自行投資冷鏈要面臨高昂的成本:一方面,,冷鏈商品對比常溫商品在倉儲和物流方面要高,;另一方面,生鮮產品的特殊性使其對配送時間要求嚴格,,且生鮮產品配送的特殊要求使其難以與傳統(tǒng)商品共享資源,,導致訂單密度不足。
二是生鮮產品的非標準化問題,。非標品主要會造成兩方面影響:一方面,,不便于統(tǒng)一包裝和配送;另一方面,,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度,,例如在網上下單時看到的是顏色鮮艷、大小一致的產品,,但客戶拿到卻發(fā)現大小參差不齊,,顏色也不鮮亮。這兩點也是跟傳統(tǒng)電商差異較大的地方,,像3C,、圖書等實體產品跟圖片差異不大,消費者容易接受,,而且形狀大小一致,,方便包裝和配送。
這些問題伴隨著國內生鮮電商的發(fā)展,,在國內生鮮電商第一波熱潮中,,由于生鮮電商經營者沒有考慮生鮮產品的特性,只是簡單復制傳統(tǒng)電商的經營模式,,加之上游沒有滲透到基地,,中間沒有控制物流,末端沒有抓住用戶群,,僅僅靠一個網站賣貨,,最終導致第一波生鮮電商熱潮以失敗告終。
在吸取第一批生鮮電商的失敗經歷后,,2012年末,,以本來生活網的“褚橙進京”為標志,,我國生鮮電商市場迎來了第二波熱潮。此波熱潮的參與者吸取了前者經驗,,針對供應鏈,、物流等環(huán)節(jié)或完善或創(chuàng)新,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國內較知名的電商均控制了供應鏈、平臺運營和倉儲物流的一個或多個方面,,使其避免重蹈第一波電商的失敗悲劇,。其中,京東,、天貓和順豐優(yōu)選分別憑借在供應鏈上的扁平化,、營銷手段的創(chuàng)新和領先的冷鏈宅配技術,樹立了供應鏈,、平臺運營和倉儲物流的行業(yè)新標準,,大大提高了生鮮電商的準入門檻。
“配送成本問題是目前生鮮電商面臨的最大問題,。不過,,隨著生鮮電商規(guī)模的擴大,配送成本有望逐步下降,。同時,,通過集中配送、自提柜和社區(qū)商店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生鮮電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配送成本有望得到進一步降低,。”上述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
相關新聞:
- 無相關信息
0條評論
網友評論